NFT艺术:揭示数字艺术的新形态与价值
“有的艺术永远在博物馆,而有的艺术可以走进日常生活,还有一部分自娱自乐的艺术。” 艺术创作的目的不是改变社会,而是表达一种态度,“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艺术自然融化在生活里。”文化和艺术里更深刻的精神共鸣需要时间的浸泡才能慢慢地萌发。艺术家是具有强大创造力的群体,不是为了流行而流行,NFT艺术同样遵循这样的艺术态度。
NFT 高调地闯入主流媒体的视野,归功于佳士得拍卖会上数字艺术家 Beeple 的 NFT 画作《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以 6900 万美元的天价落槌,成为在世艺术家中成交额第三的作品。艺术家 Beeple 忽然站在了当代艺术界的中心,至少以金钱来衡量,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人们盯着这个聚光灯下的异类,发现了更多让他们震惊的事情:起拍价只有 100 美元、作品只是一张 JPG 格式的图片、它的所有权是以 NFT 的形式记录在区块链上……甚至它都不能称之为一幅画,而是把 Beeple 的 5000 张作品拼贴在了一起,其中既有手绘的草稿,也有计算机制图的作品。 “艺术品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投资理财。因为艺术品的稀缺性,每个人都想拥有。”“艺术作品是我对这个时代思考的产物。它是个体和这个世界对话的工具,是生活态度的全部呈现。”
这场拍卖会的历史性意义在于,从无政府主义极客那里诞生并得以应用的 NFT 技术,终于得到了佳士得这家在全球艺术市场中位处领导地位的拍卖行的合法性确认。 开启的 NFT 潮玩收藏品市场,滚雪球般一路裹挟了 crypto 世界之外的共识进来,逐渐拼凑着元宇宙的版图。 无法从美学出发去解释 NFT 艺术到底是什么,并从商业上判断现在 NFT 艺术收藏品市场是怎样的状态以及未来又会如何发展。这个领域正在发生着非常有趣的事,听见传来热闹的声音。 NFT 艺术已经有一个特定的称谓——CryptoArt,是作为区块链原生艺术,有其自身的审美,它是艺术史上一个新的运动 / 审美。 加密艺术带来的颠覆更多指向的是交易方式和底层逻辑,依托艺术收藏市场,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来沉淀市场体系。
19 世纪末的现代艺术发展到 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的当代艺术,背后的思潮分别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的反抗,用新的方式去表达自我的真实感受,而后现代主义则是对现代主义的解构,带着虚无主义的眼光去审视现代主义关于反抗的宏大叙事。
藏家对于 NFT 的接受度越来越高,特别愿意来参与到收藏和展示当中。所以我们不会去限制它,只要你愿意,就能上传并展示它。未来还会探索更多的玩法,这也是 web3 的一个缩影。 CryptoArt 几乎没有争议,它是艺术,是当代艺术,是当代艺术中的数字艺术,随着时间推移就像今天互联网上的内容完全融入了生活,如同水溶于水中。
在非常小众的领域里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所以亚文化并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类型,指向的是无数种风格,从欧美的朋克、哥特式到日本的原宿风、洛丽塔再到中国的杀马特、汉服,都是无数个毫不相干的圈层。
NFT 收藏品市场极具潜力,潜力在于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 Z 世代正在进行规模浩大的「数字移民运动」,而 NFT 几乎是技术的必然。老年人玩收藏是集邮,中年人玩收藏是盘串儿,年轻人玩收藏是潮鞋,这些都是实物,而更年轻的世代的大部分娱乐和社交关系都是发生在数字世界,他们的收藏的大部分也一定发生在数字世界,尤其是元宇宙打开了想象力,而 NFT 可以给数字藏品确权,并且还一步到位把它金融化。 NFT 收藏品市场远远还没有到大规模爆发的阶段,至少要发生在具有可扩展性的公链上,并且能够让普通用户可以无感交易,随着底层基础设施和用户体验的不断改进,可以预见NFT收藏品市场会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广泛的用户群体参与,有望迎来规模化爆发的阶段。搜索搜索